——一位住院医生的守护日记
我是华厦眼科医院住院部的一名普通医生。我的口袋里没有手术刀,但装着许多患者的故事。这些故事里,有等待与希望,有焦虑与信任,也有我们作为医生,用真心陪伴、用责任守护的点点温情。今天,我想分享的,是住院部里关于光明与信任的一段真实经历。
每次接到患者入院时,我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:“医生,我的眼睛还能好吗?”“手术疼吗?”“我术后视力能恢复多少?”他们大多是头发花白、眼神迷茫的老人,眼中的世界仿佛蒙上了一层雾。陌生的医院环境、不确定的治疗过程,对他们来说既遥远又让人心慌。而此时,作为住院医生的我,不能只是冷静记录病情数据的执行者,更要成为他们走出黑暗隧道时的“第一道光”。
还记得那位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患者——芦奶奶。她已年过八旬,患青光眼已有二十多年,左眼做过青光眼和白内障手术,右眼也因恶性青光眼接受过治疗。这次住院,是因为左眼术后滤过泡变薄漏水,导致眼压过低、前房浅,进而引发角膜水肿,异物感强烈,泪流不止,视力严重下降。芦奶奶焦虑不安,她一再追问:“这眼睛还救得了吗?”我尽力安慰她:“芦奶奶,您的眼睛就像房子漏了水,我们的手术就是修屋顶,把漏的地方补好,水不流了,眼睛就不会难受了。”
在院长带领下,我们为她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。术后,芦奶奶的角膜水肿明显减轻,视力也有所回升。虽然不能完全恢复,但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。每次查房后,我都会到她病房鼓励她继续配合恢复。慢慢地,她脸上的焦虑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出院时灿烂的笑容。
我们的院长常说: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。”是的,医学不是万能的,我们无法承诺每一次都能彻底治愈。但我们一定能给予理解与安慰,能尽全力去帮助。我们不仅是治疗者,更是陪伴者、守护者。一句温柔的解释、一个关切的眼神,都是我们对患者最朴素也最真诚的关怀。
术后的清晨查房,总能听见患者欣喜地说:“医生,我今天能多看清楚几排视力表了!”
他们比着手指,对着灯光测试能看到多少,努力练习“看得见”的每一步,那种对光明的渴望与认真,让人动容。而我们医生记录下的每一组视力变化、每一次眼压波动,都是为这份希望保驾护航的证据。
虽然我不动手术刀,但我自豪地说:我们,是光明的“全程守护人”。术前,他们的恐惧我们来安抚;术后,他们的疑虑我们来解答;每一份出院小结,背后都是医患之间信任的印记。许多患者出院时说:“你们医院技术好,我们村里还有人需要手术,我都介绍他们来!”这些质朴的推荐,比锦旗更珍贵,因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与信赖。
眼科是一项“看得见”的医学,但我们所守护的不仅是眼前的清晰,更是心中的安全感,是让患者相信:这里不仅能治疗身体,更能温暖人心。
我们住院部,就是这场光明接力中最温柔也最坚定的一站。在这里,我们用时间熬煮信任,用细节守护希望,用专业点燃信心。
愿我们都继续在这方寸病房里,以心为灯,以信为光,让每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睛,都能清晰看见世界的美好;也愿我们每一位医者,都在这条医路上,不忘初心,携光前行。
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非“舒视网”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/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、虚假信息、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。